有一位已经生育3个孩子的母亲说:
当她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,第一个孩子才6岁。
这位男孩对母亲说:“妈妈,你不爱我了吗?”
这让这位目前非常内疚,总想着怎么去补偿第一个孩子他。
但是,这位母亲知道这样不好,她应该怎么做呢?
首先,这位男孩虽然才6岁,他懂得如何有效沟通,去驱动母亲行动,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。
6岁的男孩,能够准确地使用“爱”作为武器,前提是他读懂了母亲头脑中的信念:妈妈就应该爱自己的孩子。
这个信念,不是孩子植入到母亲头脑中,而是母亲早就被植入了“爱孩子”的信念,在与孩子6年相处时间的反复沟通中,让孩子看到,让孩子习得,让孩子固化成自身的信念。
展开剩余87%这个信念,在6年的母子关系中,相得益彰,相互强化,成为各自生命的支柱之一。对于孩子来说,更为重要,占比更大。
当弟弟、妹妹作为新的生命被引入家庭,母亲获得更多的生命支柱,而长子感受到竞争的危机。
他第一个想到的,自然是已经用熟的工具。
于是,他很自然地诘问道:“妈妈,你不爱我了吗?”
“我爱你”的意思,就是无条件地希望你好。
爱不是付出,论心不论迹。
凡是必须用行动来证明的爱,一定有缺陷,也肯定不是爱。
6岁的男孩知道母亲的情感世界有一个按钮,叫“爱孩子”。
他每次按动这个按钮,就有食物/资源掉落,屡试不爽,这构成他所认知世界的一部分,支撑着他的生命里的安全感。
然而,一个小的新生命降临,松动了长子的固有信念。
按钮失灵,失去了原本的确定性。
6岁的男孩在焦虑情绪的驱动下,不得不超额地按动按钮。
他疑惑地问母亲:“妈妈,你不爱我了吗?”
这是一句基于情感的沟通提问,翻译成基于逻辑思维的语言:“这个按钮怎么不灵了?它不再是确定性的了吗?”
如果母亲回答:“宝贝,妈妈是爱你的,妈妈永远都爱你。”
这个回答传递到孩子的心里,就是:“这个按钮还是灵的,还是确定性的。”这给孩子造成了一个分裂的世界。
对于长子来说,“爱孩子”这个按钮,到底还有没有确定性?
就成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问题。
已经发现,这个按钮失灵了。可是,妈妈却告诉他,按钮没有失灵。可是,6岁的男孩不管怎么样改进,这个按钮有时候不灵。于是,这个按钮,会长时间地困扰长子,阻扰他的情感和头脑发育。
母亲如实地告诉长子,情况发生了变化,按钮不再是确定性的了,才是对长子的尊重。
如实即尊重。
可以摸着长子的头,温柔地回答:“是的,我又有了一个孩子,我需要把一半的爱给他。”
这是一个no句式,会给长子带来挫折和痛苦。
不过不要紧。
能力贵丰配资,从困难来;
力量,从挫折来;
智慧,从痛苦来。
不给一点困难、挫折和痛苦,
孩子长大了会没有出息,就会翻旧账,找原生家庭的错。
与其以后被子女找歪错,给他当孙子。
不如今天先给一点挫折和痛苦,他日后有出息,我才是老子。
当然,如果觉得长子很愚蠢,也可以追加一句行动导向的yes句式:“宝贝,你已经6岁,你也可以拿一半的爱,爱老师和同学们。”
母亲和长子所说的“爱”,还有一个巨大的误区,就是把爱和付出混为一谈。
很多人都相信:“爱是要做出来的。”
因为爱一个人,你会主动为对方付出;
因为爱一个人,你会主动为对方承担责任;
因为爱一个人,你会主动为对方着想。
如果真爱一个人,那么一定不会舍得让对方受一点委屈。
如果真想要和一个人在一起,那么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付出。
“爱=付出”这个信念广泛被植入,就有了捞女和渣男大行其道。
亲子关系中,表现为啃老和白眼狼。
于是,今天,遍地男龟女捞娃啃老。
母亲是人,不是神。
神全知全能,人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。
要把母亲当人看,母亲也要把自己当人看。
即使在6岁儿童面前,母亲也需要把自己当个人。
若是“爱=付出”,母亲的资源有涯,而孩子的索求无度,以有涯随无度,殆矣。
母亲和孩子之间,因大势所趋,大环境如此,“我爱你”这样的话,说说也就罢了,说的时候不能当真,听孩子说的时候,也别信以为真。
要明白,孩子说“我爱你”的时候,以爱的名义,他接下来就是向你不停索取。
眼睁睁地看着孩子,在你衰老腐败的躯壳里,吸食干净全部的养分,丢给你一袭不满足、瞧不起、很嫌弃的背影,扬长而去。
爱,只存在于两个独立而成熟的人之间。
真爱是相忘于江湖。
现实生活中,很多的爱,是相濡以沫和不得不如此的苟且。
世上大多数的母子之爱,都是相互需要,是糊涂人生中不得已的抱团取暖。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,非常考验为人父母的智慧。
持有“爱=付出”的信念,底层必定是“我强他弱”的价值观。
你以为孩子离了你就活不下来,活不好;
你以为女人离了你就活不好;
你以为老人离了你就活不好。
你以为,你比孩子、女人、老人更强大。
你这么想的时候,责任感爆棚,浑身充斥着正义感和使命感。
恰好,有很多人都这么想。
于是,就有了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》、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、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、《残疾人权益保障法》、《劳动法》……
通往地狱的路,往往是善意铺成的。
自由主义者认为,人人生而平等。
基督教义讲,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。
老子说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然而,你认为你比孩子、女人、老人、残疾人、猫狗更强大。
你认为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强大,需要以爱的名义,用付出来平衡。你实际上是僭越老天,僭越上帝,僭越天地。
有畏方恭敬。
你不知道的是,天道的规则,是以弱胜强,以柔克刚。
天下柔弱莫过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——《道德经·第七十八章》
所以,6岁的长子会说:“妈妈,你不爱我了吗?”
其实老祖宗早就说得清清楚楚了。
连处方都开得明明白白,我就不赘述了,直接抄录如下: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
素富贵,行乎富贵;
素贫贱,行乎贫贱;
素夷狄,行乎夷狄;
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
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
在上位,不陵下;
在下位,不援上;
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。
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。
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。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”
——《中庸·第十四章》
发布于:浙江省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